以商业模式为指导,营造成果转化环境。科技成果产业化是英利能源(中国)有限公司、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、国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,科技只有与产业相结合才能带来核心价值。以商业模式理论为指导,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和方法;针对商业模式创新中的核心问题和核心价值,加强研发项目的前期调研和后程管理;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经费和制度等保障机制。
以需求市场为导向,促进研发中心技术创新。以外部企业和顾客为根基,分析核心价值环节寻找科研项目的商业空隙。在转型产业升级中,研发中心采用新产品、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新服务、新科研,以增强创新成果转化能力。研发项目根据客户所需设计产品、改进工艺,进行品牌创新和营销创新,解决科技团队、资金筹措、商业模式创新等现实问题。研发中心各技术部门对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深入调查,瞄准新型储能技术的真实需求与未来发展方向,选择具有科技优势和市场前景的项目,依托研发中心的各单位力量实现科技转化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,建立类似于“项目自选超市”模式的科技成果应用平台。
以价值创造为目标,提升研发中心在行业内的引领地位。商业模式创新从创新、产业价值链视角分析,主要体现在与创新研发、生产或销售的相关活动,即一个产品或一项流程的创新,或分销渠道流程创新,都以实现价值创造和提升为目标,最终成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。为了解决科技成果供需矛盾,英利能源(中国)有限公司、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、国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研发中心,组建科技攻关队伍,明确合作目标,遵循行为规范、合理分配收益、共同承担风险。整合科研能力专注于研发后的科研转化。
校企合作组建团队,构建人才保障机制。构建人才保障机制,形成英利能源(中国)有限公司、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、国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、北京科技大学和石家庄铁道大学共同参与的科研团队,提升成果转化凝聚力和战斗力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,按照阶段特征和各自优势合理配置科研力量,构建校企科研团队时考虑各自长处,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。
建立评价激励机制,营造制度保障环境。研发中心完善了科技成果转化考核体系、科学评价方式、合理运行程序。考核制度和内容涉及专业管理人才、科技市场成熟度、特别是产权制度、考核评价机制、收益分配机制等,促进了成果转化避免成果流失。
围绕超低温液态空气储能,已经与国家电网、中信集团、深圳能源开展成果转化和商业示范,联合开发适合风光新能源、钢铁厂、传统电厂等不同应用场景的液态空气储能技术。(石家庄铁道大学)
围绕蓄冷式冷链装备产品,以提供蓄冷式冷链装备产品和充冷服务为核心打造商业运营模式。基于全程冷链场景,以相变材料及应用技术研发为基础,提供智能蓄冷式温控装备(蓄冷式保温箱、蓄冷式新能源冷链车、蓄冷式预冷库、蓄冷式冷库、蓄冷式智能快递柜)、智能充冷装备、蓄冷式温控装备智能信息化平台及运营管理服务,建设产业孵化平台,力求把蓄冷式冷链装备打造成为全程冷链装备体系的金名片。(中车)
围绕新能源开发、储存与利用,选择具有科技优势和市场前景的项目,与高校、科研院所联合开发,组建产学研联盟,专注技术攻关与科研转化,明确合作目标,遵循行为规范、合理分配收益、共同承担风险。通过大学科技园、国家技术转移中心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,共同搭建科技转化互动平台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,搭建类似于“项目自选超市”模式的科技成果应用平台。建立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经费、评价激励机制等等制度保障。